0

法国 戴高乐(最新八篇)

是为了方便法国留学签证是对申请人赴法国学习深造的签证类型。在中国的资金证明:银行存款证明,相当于10万元人民币的数额。如果财源是由在法国的人员担保,则由担保人签字的承担费用的保证,及其身份证件的复印件。今天小编带给大家的是法国 戴高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浏览

7073

文章

8

篇1:二战期间法国一开始就输的很惨,战后美国为何要扶持戴高乐呢?

全文共 1868 字

+ 加入清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法国是不是美国人心中的大国呢?答案是肯定的,尽在欧洲范围内,法国的国土面积就有56万平方公里,综合国力是相当强大的。若是将目光放在世界的范围内,法国曾经控制了西非大部分殖民地,同时在美洲也有不少的殖民地。在崇尚实力的美国人看来,这样的法国是值得被尊敬的。

但是,法国在二战时的表现让美国人大跌眼镜。1940年5月10日,德军法国发起猛攻。美国人相信法国能顶住德军的进攻,因为法国的陆军是被认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结果,德军轻易撕开了法军的防线,法国管理层于6月10逃出巴黎,法国乱成一团。8天后,法国宣称不再对德军作任何抵抗。6月22日,法国向德国投降。

消息传到大西洋西岸,无数美国人大骂法国是个“可怜的懦夫”。这么强大的国家,居然只抵抗了四十多天,简直是法兰西历史的奇耻大辱。从这之后,美国觉得法国已丧失了世界大国的地位,对法国人也不那么高看了。

不过,还有一群法国人,还在为恢复法国的世界大国尊严而努力,这就是以戴高乐为代表的法国流亡管理层。二战前的戴高乐,名声不如后来那么显赫,美国对他也没怎么当回事。美国打算与德国控制的法国维希管理层合作,但维希管理层事事都要听德国的,美国根本插不进去。即使如此,美国也不打算承认戴高乐,罗斯福认为戴高乐不过是一条漏网之鱼,美国的在法利益不能指望这样的人。更让法国人生气的是,不管是维希管理层,还是伦敦的流亡管理层,罗斯福都认为他们都无法率领法国重新成为世界大国。

戴高乐当然不服气,他一定要向罗斯福证明法国的伟大。戴高乐先在法属西非殖民地组建一支军队,然后在英国、苏联、中国间来回游走,争取到了他们的支持。中国先不说,英国支持法国,是认为如果能恢复法国,英国就可以从法国进攻德国本土。苏联支持法国,则是认为法国可以在西线牵制德军大量精力,以减轻苏联在东线承受来自德国的压力。

看到几个大国都承认法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美国脸上有些挂不住,赶紧说:“我们并非不承认自由的法国,而是担心他们无法抗击德国。”对戴高乐,美国只好部分承认,实际上还是没把这群法国人当盘菜。

真正让美国人认识这群法国人不简单的,是在著名的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美国所轻视的戴高乐,手下已有军队23万,是反击德军的重要力量。更重要是,这支法国军队是主场作战,法国人对自己这支军队的支持,让美国非常震撼。

美国是一个只相信实力的国家,其他都是虚的。看到戴高乐已控制法国本土,罗斯福对法国的态度也由原来的严重鄙视,变成了“哦,原来他们还是有点小本事的。”美国重视法国的标志性事件,是1944年5月底的戴高乐受邀访问美国,这说明美国已把法国当成重要的伙伴。

不过,美国对法国的这种承认,还是有限的。这很好理解,要让美国人完全尊重你,你必须把美国打疼,中国正因为如此,才赢得了美国的尊重。不过,法国和美国同属西方阵营,又都是德国的敌人,他们之间不可能真刀真枪干一场。所以,美国总是怀疑法国的实力是否真配得上美国的尊重。但有些美国人等不及了,说我们不承认法国是世界强国,等到法国真恢复强国地位后,还会在乎我们美国吗?应该趁法国处在恢复期,美国多帮助法国,让法国对美国感恩戴德。有人说得更直白:美国对法国不理不睬,如果法国万一变成苏联那种存在模式,我们在欧洲就无法立足了。

看地图。真要出现这种情况,被苏联控制的法国,西北是英国,西南是西班牙,东北是德国,东南是意大利。苏联控制法国后,就等于在西欧砸进一颗巨大的钉子,将西欧几个重要国家全都钉进“棺材”里。到那时,整个欧洲都可能被苏联控制,美国在欧洲就没有战略支撑点,美国还拿什么抗衡苏联?

以罗斯福的能力,他当然知道二战结束之日,就是美苏对抗之日。美国确实承担不起丢失欧洲的巨大代价,这对美国来说将是无法想象的地缘灾难。罗斯福只好收起自己对法国的怀疑与鄙视(当然,他本人拒绝承认这一点),于10月底承认了戴高乐的法国。

法国则认为美国仅仅承认法国在欧洲本土复国是远远不够的,美国还必须承认法国对东南亚原法国殖民地的继续统治。罗斯福对这个要求非常反感,因为他觉得一个连复国都要靠大国帮助的国家,没有资格继续拥有海外殖民地。对于法国的催问,罗斯福始终是“拖”字诀,不正面回答。直到1945年3月,罗斯福终于想通了一件事:法国这个地理概念,在法国人看来,是包括海外殖民地的。罗斯福出于美国利益的考虑,决定部分承认法国对东南亚殖民地(印支半岛,今中南半岛)。

美国对法国的这种轻视,深深刺痛了骄傲的法国人。二战后,法国虽然站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但始终不愿意做受美国影响的二等大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戴高乐的法国独立自主之路是怎样的?

全文共 1336 字

+ 加入清单

1958年的5月份,持续了4年之久的法术阿尔及利亚危机使得法国面临这爆发内战的危险。在这危急的时刻,戴高乐将军临危不惧,于6月份被议会授权组阁。这位67岁的老政治家在圆满的完成了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放下法属阿尔及利亚殖民地这个沉重的包袱之后,开始将目光转向了心仪已久的世界舞台。

戴高乐将军是著名的民族主义者,一贯主张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反对美国霸权。他的对外政策的核心就是要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建设“欧洲人的欧洲”。他深信,法国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重新成为世界强国。戴高乐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法国独立核力量、推动法德和解和欧洲联合、缓和东西关系、反对美国控制,使美国有机会领教欧洲外交的历史风格。

第一,建立法国独立的核威慑力量,打破美国的核垄断。核武器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关系,开创了一个国力竞争的新时代。一个国家内部核力量的发展就能改变国际间权力对比,而无须经过战争或领土变更。

第二,撤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改变法国在联盟中对美国的从属地位,维护民族独立。

第三,联合西德,在六国共同体的基础上组建以法国为领导的西欧集团。戴高乐认为,只有欧洲联合起来,才能成为独立于美苏之外的第三极。他主张并致力于法德和解,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建设“欧洲人的欧洲”,而不是美国或者苏联的势力范围。他上台之初,就着手改善法德关系。

第四,对苏联实行“缓和、谅解和合作”政策,同苏联进行直接对话。戴高乐一贯反对美国包揽对苏事务,要求法国在对苏事务中的发育权,他希望增加法国的发言权,缓和对苏关系,抗衡美国。戴高乐并不认同苏联意识形态和外交政策,但仍能够借助和苏联的关系达成自己的战略目的,其务实、灵活、独立的外交政策,在美苏之间保持游刃有余的地位。从1944年到1966年,他两次以国家首脑的身份访问苏联,一次接待苏联领袖的访问。成为当代西方阵营中唯一一位和斯大林、赫鲁晓夫,以及勃列日涅夫三代苏联领导人都有过互访经历的西方首脑。1960年3月,林的晓夫应戴高乐之邀访问法国,进行了法苏之间的最高级别接触,为进一步缓和两国关系奠定基础。法苏接触和双方关系缓和,提高了法国在欧洲的发言权,增加了法国外交的回旋余地,同时也是20世纪70年代东西方关系缓和的第一步。

第五,与中国建交。法国是西方大国中首次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联合公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毛泽东主席颇为欣赏戴高乐将军身上的民族气节和独立自主不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戴高乐将军到去世也一直为没能访问中国面见毛主席而惋惜。

第六,反对英国加入欧共体。由于英国不肯从根本上放弃与美国的特殊关系,而法国又担心英国进来会起“特洛伊木马”的作用,因而几次否决英国加入欧共体,直到戴高乐在1969年4月25日公民投票失败后而退出政坛。

戴高乐的外交风格有着鲜明的特点。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是戴高乐政治与外交思想的核心。他采取任何一项外交政策的最终目的都是争取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恢复法兰西的荣光是他的一生追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一再称颂他胸怀世界全局,是一位有战略思想的巨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戴高乐将军有提出哪些战略思想?多法国有着什么影响?

全文共 2437 字

+ 加入清单

当古德里安的大军踏上了法国人的领土后,古德里安就询问当地的法国记者到:“我那位伟大的法国同行最近在战术上面又有些什么新的进展?”然而尴尬的是,记者根本就不知道古德里安指的是谁。而同一时间,古德里安所指的那位“伟大的法国同行”已经搭上了飞往英国的飞机。1、鹤立鸡群

夏尔·戴高乐生长在一个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家庭。年老后的他回忆童年时光,坦言父母的言传身教让自己无比热爱法兰西,自幼便决心为普法战争的败绩雪耻。

从小有这种想法的戴高乐长大后顺理成章地考上了法国圣西尔军校。可惜不是什么高材生,入学成绩只是中等。按照法国军队的传统,进入军校之前需要下连队实习,刚入伍的菜鸟除了正常的操练之外还要去厨房削土豆皮。

戴高乐反感这种枯燥的方式,便把精力全用在了修道院里的图书馆。再加上他表情严肃难以接近,性格孤傲不善言谈,个子又比一般人高,想不引起别人的议论都难。

这样,当同批学员被提拔成中士、上士的时候,未来的法国总统还在原地踏步。别人问上级为啥不提拔戴高乐时,连长嗤之以鼻地讽刺道:“我怎么能提拔这小子当中士?他只想当大元帅呢!”2、已经阵亡的越狱犯

从圣西尔军校毕业后,戴高乐选择回到原实习部队。当时老团长已经调走,新接任的是菲利普·贝当上校。

贝当非常欣赏戴高乐,两人不仅是上下级,慢慢也有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时间到了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爆发。作为骄傲的法国人,戴高乐毅然带领部队投入到“绞肉机”中。在一次刺刀拼杀中,同伴亲眼看到他中枪倒地,于是把这一消息报告给已经升任将军的贝当。

老团长得知戴高乐阵亡心情非常悲痛,亲自撰写嘉奖令连带阵亡通知书一起送到了戴高乐家中。

但是,故事到这里怎么可能结束呢!戴高乐可是迎来二战胜利、当上法国总统、走向人生巅峰的大人物。

原来,戴高乐被刺刀扎中了大腿摔在地上爬不起来,后来被毒气熏晕了。当他恢复知觉的时候,已经被巡逻的德国人送到了战俘营。

未来的法国总统是个顽强的战士,他在战俘营偷到了一套德国军服穿在身上溜了出去。这次逃跑是失败的,原因只能怪他父母把自己生得太高,裤子穿在身上太短。这让军服齐整的德国人一眼就认出了他。

随后,戴高乐被关进了后方的战俘惩戒营,这里的舍友都是有逃跑前科的,所以条件极差。在这样的地方,他又跑又被抓回来。

于是戴高乐又被转送到看押更严的因戈尔施塔特第九号堡垒战俘营。在狱中他偷偷服用大量苦味酸之后装重度黄疸病人,趁被送到医院治疗的时候再次逃跑。

可惜他不长教训,又偷来一套德军军装,在跑了五天五夜之后被抓了回来。

戴高乐原本是个特别讨厌干手工活的人,但在战俘营里他开始仿造钥匙、伪造通行证,还把军服染成另外的颜色,拆墙砖、锯栏杆……他做所有这些事情,用的工具材料都只是吃剩下的罐头盒。

很快,数次逃跑失败的戴高乐成为闻名德军的“越狱惯犯”,因此不停地受到处罚。1918年11月,他又因两次试图逃跑而被加判120天监禁。

不过还没等执行,战争结束了。3、伟大的法国同行

从战俘营回国后的戴高乐开始构思法军未来的发展。经过几次战争,法国的天然战略劣势一览无余。

英国和美国有海洋阻隔;西班牙与意大利依靠山脉减轻了防守压力;德国虽然和法国地形相似,但是政治、工业中心分散;而法国四周一马平川极不易防守。事实证明,再坚固的防线都无法保证巴黎的安全。

法国的坦克战先驱埃斯顿上校在1919年提出了装甲兵的应用。戴高乐在其基础上继续延伸,终于在《政治与议会评论》上发表了《建立职业军》。

文章的核心指出为了应对外部攻击,需要组建一支以装甲部队为核心的新型军队进行防守。

很快,戴高乐又完善自己的理论,于1934年出版了内容增厚版的《建立职业军》。这本书篇幅不长,仅有200页,定价也只有15法郎。

书中设想法国组建10万人规模的军队,分为6个师,每个师下设一个用于正面攻坚的坦克旅,一个用于占领的摩托化步兵旅,一个用于火力支援的炮兵旅。装甲配置主要以重、中型坦克为主,轻型坦克作为侦察部队使用。这种专业的机械化部队,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实施机动作战,积极防御,才能有效迎击来犯之敌,确保法国的安全。历史证明这是当时法国对付德国的唯一自救办法。4、法国分裂者

当时法国最高统帅部对此熟视无睹,身为国防部长的马奇诺疯魔一样往马奇诺防线投钱。

不仅如此,一批大唱反调的作品相继出台,竟然存在什么“德国人是天生的侵略民族,自然就必须有装甲师;但法国人是和平与防卫的民族,所以就需要反摩托化”之类的鬼怪言论。

更为可悲的是,当时法国政坛已经分裂为左翼和右翼对抗势力(一直持续到现在)。左翼政治团体担心新型军队会成为保守派的政变工具,右翼则担心激进派会利用军队颠覆资本主义制度,中间派认为国家无力负担军费。

议会中互相敌对的势力竟然空前一致地认为戴高乐的观点只能使国家分裂。

于是,建立新型军队的修正案被迅速否决,其速度超过之前任何一个被废除的议案。5、德国同行

《建立职业军》在法国很少有人问津,然而在德国却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德军参谋总部在一本名为《论机械化战争》的机密手册中,全文引用了这本书。

尤其是古德里安,对此书更是如获至宝。他把戴高乐的思想与自己的理论糅合在一起。1940年,古德里安率领军队依靠装甲力量横扫法国,完美地验证了自己的构想。

法国这个拥有上百万陆军,号称最强陆战力量的国家在一个月后俯首称臣。戴高乐只能眼睁睁看着德国人在实践他的理论。

事后,古德里安并不承认自己受到《建立职业军》的影响,他称自己在1937年拜读这本书的时候,德国就已经建立了装甲部队。

“我还是饶有兴趣地读了那本书,幸运的是,法国人并没有把他当回事。”古德里安后来洋洋得意地对记者说。

当戴高乐正在前线抵抗德军的同时,法国政府却将首都拱手让出。心灰意冷的戴高乐在机场为英国高官送行的时候突然登上了去往英国的飞机。

就在贝当投靠德国成立伪政权的当天,昔日的学生在英国号召法国同胞奋起抵抗侵略者。

很久以后,法国作家博那尔说:“德国人赢得对法战争只花了15法郎。”

15法郎,正是《建立职业军》发行时候的售价。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戴高乐是怎样将法国重振辉煌的?又是怎样走下名人神坛的?

全文共 4119 字

+ 加入清单

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展开了霸王行动,同一时间,戴高乐也在广播中发表了自己的演说,号召法国人民团结起来解放祖国。大批大批他所领导的“战斗法国”的正规军也随着盟军迅速在诺曼底登陆了,参与到了解放祖国的战斗当中。法国本土的游击战士们经过整编组成了内地军,他们也开始大规模地袭扰德军,他们的英勇战斗蠃得了英美盟军的尊重,盟军迅速将所解放地区的政权移交给戴高乐的临时政府。

1.改造法兰西

1944年8月25日,戴高乐率领他的“战斗法国”正规军雄纠纠地进入了巴黎。9月,戴高乐将临时政府从阿尔及尔迁到了巴黎,不久他建立了“举国一致”内阁。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遭受了很大损失,遭受最大打击的是经济,1944年光复后的法国工业生产只及战前1938年的1/5,农业只有半,法郎已经贬值56。因此新政府的第一要务就是复兴经济。

与经济改革同样刻不容缓的是惩办法奸。先后有几万人遭到清洗,有近干人被处死。另一件戴高乐最重视的事是重拾法国的大国地位。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迅速打败,英美颇有些看不起法国,这大大地伤害了戴高乐的自尊心,他奋起捍卫法国的大国地位,获得成功,使法国成为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享有了完全的大国地位。

1945年10月,法国举行战后第一次国民议会选举,法国共产党成了最大赢家,获得约150个席位,其次是人民共和党和社会党,不过三觉的席次差别都不大。戴高乐则不属于任何政党,但由于他享有的崇高威望,议会仍一致推选他担任新政府的总理。

然而,这次的总理戴高乐当得一点也不痛快。由于他在议会中没有政党支持,而在法国的政体中政府首脑的权力又十分有限,他的政府提出的各种议案经常被国民议会否决。这些使得心高气傲的戴高乐极感难受。1946年1月,他终于忍无可忍,愤然宣布辞职。

戴高乐辞职后,政府便由共产党与社会党这两个左翼政党控制了同时他们还控制了制宪委员会,要为法兰西制定一部新宪法。1946年8月初,终于制定了新宪法草案,在10月中旬举行的全民公决中获得通过。新宪法产生后,原来成立于普法战争后的第三共和国就结束了,继之而起的是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根据这部新宪法,法国仍然是议会制国家,几乎一切大权都归国民议会,它掌握立法大权,并能任意解散政府,相对国民议会而言,总统与政府的权力都十分有限。但新宪法的通过并没有使法国政局得到安定,相反,此后法国的政局依然一片混乱。国民议会内党派林立,没有任何一个党能够占据压倒性优势。例如1947年11月,所谓第三力量政府成立,负责组阁的是人民共和党,但不久便倒台了,第二年8月新内阁又倒台,到1952年2月,不到4年的时间里,法国内阁竟然更替了9次,平均半年不到就换一届。

1953年,以戴高乐为首的法国人民联盟分裂了,其成员纷纷加入到政府中去,愤怒的戴高乐在这年6月再次宣布退出政坛。这时候法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是阿尔及利亚的独立问题,由于当时的政府同意和谈,反对和谈的殖民者们公开举行叛乱,并成立了以伞兵司令马絮为首的“救国委员会”,马絮公开呼吁戴高乐站出来挽救法国于危机之中。

戴高乐立即响应,不久来到巴黎,开始了组阁工作,他在国民议会发表演讲,要求不但要负贵组阁,还要求国民议会授予他为期6个月的独裁权。他的要求得到了国民议会的同意,还特别授予了他解决阿尔及利亚问题和制定新宪法的全权。戴高乐着手的第一件事是用最快的速度制定新宪法。1958年9月28日,就新宪法举行了全国公民投票,结果以80%的支持率获得通过。

这部新宪法最大的特点是总统不再是徒有其名的虚位元首,他将成为最有实权的人物。他是国家元首和三军统帅,总理由总统任命,总统还根据总理的提名任命各部部长,并可签署法令以及与各国签订条约。他还可以无需内阁的同意单独采取某些重大措施,例如解散议会、举行全民公决。新宪法的通过也就意味着第四共和国的消失和第五共和国的诞生。

新共和国诞生后,这年11月举行了第一届国民议会选举,这时候戴高乐不再超脱于党派了,他的支持者们组成了“保卫新共和联盟”并成为了国民议会第一大党。12月,由国民议会议员、参议院参议员市长和市参议员组成的总统选举团进行了选举,戴高乐以绝对优势当选法兰西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

2.阿尔及利亚问题

戴高乐在1959年1月就职,这时他首先处理的就是阿尔及利亚题。阿尔及利亚自1850年以来一直是法国殖民地,由于它同法国本土只隔着地中海,一直是法国最主要的殖民地。但阿尔及利亚人可不这么认为,他们要求独立与自由。而在阿尔及利亚境内的法国人则坚决反对独立,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甚至战斗。

到1962年3月,戴高乐与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的领袖签订了《埃维昂协定》,根据协议,阿尔及利亚在7月1日举行全民投票,结果绝大多数人赞成独立,法国旋即承认。阿尔及利亚的事情完成后,戴高乐下步要做的是总统直选,这次他又获得了成功,这是1962年10月的事。

坐稳了总统之位后,戴高乐便大刀阔斧地推行自己的国内与国外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了。虽然法国的政局一向不稳定,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法国的经济形势却一向不错。法国的经济发展特色是制订四年计划,它与苏联的五年计划大为不同,法国的经济计划是全面的,不但强调经济的增长率,而且强调经济增长的效率,还强调第一、二、三产的平衡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

从1958年到1970年,法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近6%,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西德的西方第四大工业国。而且,法国十分注重一些尖端工业,其航空、电子、宇航、核电以及整体的军事工业部门在全世界仅次于美苏。不但工业,法国的农业也得到了大大的发展,1960年法国的粮食产量比二战前的1936年提高了一半多,单产更提高了80%以上。总之,法国成为西方第二大农业生产国和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之一。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经济的繁荣程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较之内政,戴高乐更加关心外交,他将内政主要交给总理去处理,自己则亲自主持外交。早在1958年,戴高乐就向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要改组北约,建立英法美三国的联合指挥核心,并说如果美国不同意,法国就不再与北约合作。美国当然不会同意这样的要求,戴高乐就采取行动了。1959年3月,他宣布收回北约对法国地中海舰队的指挥权,紧接着又拒绝美国在法国领土部署核武器。到1966年,法国正式退出北约并将所有在法国的美军和美军基地赶了出去。

与此同时,戴高乐加强了法国的国防建设,尤其是核力量。1960年2月,法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并且抵制美苏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戴高乐另一个重大举措是不顾美国的巨大压力,于1964年1月与中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戴高乐外交的另一项核心内容是建立“欧洲人的欧洲”,就是要欧洲人而不是美国人来领导和主宰欧洲人自己的命运。为此他主张与德国联合,他与德国的杰出领导人阿登纳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共同建立了“法德轴心”,这个轴心的后续延伸就是欧洲共同体以至今天的欧盟。

虽然在戴高乐的治理下法国人过上了比较好的日子,但由于他的专权,不少法国人心生不满,因此在1965年的总统大选中戴高乐只得到了约45%的票,最后由他与密特朗进行再选,结果还是戴高乐胜利,连任总统。

3.五月风暴

戴高乐任内最后一件大事是五月风暴。五月风暴是一场与我们以前讲过的革命都截然不同的新型革命,发动它的不是工人或穷人而是大学生,革命的动力不是贫穷或者战争而是思想。

这些学生大都是些比较激进的左派,受当时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和一些左派思想家的影响,希望在法国也来一场“文化大革命”,一场造反运动。当然,直接的原因则是学生们不满当时僵硬的教育制度、学校不合理的管理制度、政府对学校干预过大以及教学条件太差校舍拥挤等等。

1967年11月,五月风暴首先在巴黎郊区的农泰尔文学院爆发,到次年5月初已经扩展到了著名的巴黎大学。警察前来驱散校园里的学生,双方展开激烈搏斗,许多学生被捕。这些更激起了学生们的一腔热血,全法国的大学生甚至中学生都动员起来了,他们从全国各地拥向巴黎的大学区拉丁区,在那里设置路障,用汽油瓶和警察展开战斗。战斗在5月10日的夜间特别激烈,因此这一夜又被称为“第一个街垒之夜”。

5月13日,80万学生走上街头,他们挥舞着代表无政府主义的黑旗和代表共产主义的红旗,高呼口号游行示威。此后几天,示威游行的规模更加巨大,因为工人们也开始罢工了,全法国一半的工人约1000万参加了进来。工人们提出了缩短工时、提高薪资、增加退休金等要求。工人罢工使得整个法国陷于瘫痪状态:工厂停工、商店罢市,银行、邮局关门,电话中断、交通停顿剧院停演、报纸停刊,甚至“法新社”、“法国广播电视公司”这些主要新闻媒体的职员也加入了罢工行列。

面对这种局面,戴高乐先答应进行改革,尽量满足工人和学生们的要求,但没有取得任何效果,学生们的反抗、工人们的罢工愈演愈烈,社会一片混乱。5月29日,戴高乐突然“失踪”了,他坐飞机去了德国的巴量一巴登,找到了法国驻德式装力量总司令马絮,并得到了马絮的支持。

5月30日,戴高乐回到爱丽舍宫,并在下午发表了极为强硬的讲话声明在当前的形势下,为了维护宪法和共和国的安全,他决不辞职,同时宣市解散国民议会,举行新大选。在如此强硬的声明发表之后,原来他以为会发生更大规模的暴乱甚至革命,然而令他大感意外的是,这些都没有发生。相反,这天晚上,数十万人上街游行,表示对他的坚决支持。一场法国当代史上最轰轰烈烈的革命就这样被戴高乐的一席讲话迅速平息。

解散国民议会后的新大选在1968年6月举行,结果戴高乐再度胜利。胜利使戴高乐的自信心暴涨。1968年秋,他宣布了另一项重大的改革措施:将参议院改成仅有咨询权力的机构,把政府的行政权扩大到地方并使地方具有更大的自治权。他公开宣布,如果投票后自己未获过半数民众支持,他将辞职

1969年4月27日投票结果出来了,只有约48%的选票支持他。4月28日大早,戴高乐就发表了声明:他将停止行使共和国总统的职务,这个决定当天中午起就生效。戴高乐随即再度引退回到科隆贝,从此彻底断绝了和政治的一切联系。

1970年11月9日,因为心脏病发作,戴高乐猝然去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在法国人心中为何戴高乐要比拿破仑更伟大?

全文共 1960 字

+ 加入清单

法国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国家,在历史上这个国家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造反”。每每折腾一次,那么巴黎就会成为整个世界的焦点。不过有趣的是,在法国人民的信中,历史上最伟大人物竟然就是被他们亲手“造反”赶下台的一位首脑,这个人就是夏尔·戴高乐

话说2005年4月的时候,法国国家二台搞了个"法国十大伟人排行榜",结果当选头把交椅的就是戴高乐,而声威远比戴高乐煊赫的拿破仑却落选了!估计好多中国人会不解:拿破仑横扫欧洲、威震世界,仅一部影响西方至今的法典便足以名垂青史。而戴高乐呢?二战中一个国土沦丧的"流亡将军",啥大战都没打赢过,凭啥就超越拿破仑成为"法兰西第一伟人"了呢?

不过您不服,也没用,人家法国人就认定戴高乐比拿破仑厉害。可法国人为啥会这样想呢?一句话:没有拿破仑,法兰西照样很牛;没有戴高乐,法兰西估计玩完!

戴高乐到底干了啥?我说那么几条,您就明白了。

二战中,法国不是被希特勒的闪电战分分钟打趴下了嘛,昔日一战的英雄贝当元帅投降了,成了纳粹德国的傀儡——维希政府的首脑。而身高两米、军衔却只是准将的戴高乐,是当时法军的"异类"。

二战前,戴高乐就预言坦克是未来战争的主角,呼吁必须建立强大的装甲部队,他大喊坦克厉害的时候,德国也有个坦克迷发出了同样的呼声,只不过这个德国人很幸运,他被希特勒重用了,他就是纳粹德国三大名将之一、"德国装甲之父"古德里安。

戴高乐说坦克重要,法国没人理他;戴高乐说希特勒要对法国下手,也没人理他。当希特勒真对法国下手时,法军一败涂地,唯有戴高乐率领一支不咋地的装甲师拼死抵抗,竟然还俘虏了不少德国兵!这真是奇迹呀!然而,他一个人厉害,有啥用啊。法国还是完蛋了,戴高乐关键时刻跑了——飞到英国号召不愿投降德国的法国人都跟他混。

这时的戴高乐,就是一个"光杆司令",但他口才和手腕确实够强,还真就慢慢拉起了一支武装,名曰"自由法国",后又改名"战斗法国"。二战中的戴高乐挺悲催的,美英巨头总想从已经战败的法国身上捞好处,尤其是美国总统罗斯福,总么看戴高乐怎么不顺眼,总想以别人来取代戴高乐法国抵抗运动领袖的位子,而戴高乐自己手里的军事力量也太弱,可他愣是凭借超凡的政治才能,利用各大国之间的矛盾折冲樽俎,不但跟着美英盟军"凑热闹",于1944年重返巴黎,还让苏美英等三大国承认自己是法兰西的唯一领袖。

本来二战中的战败国法国,竟然被戴高乐拖着进入了世界五强之列。这联合国安理会"五小强"(常任理事国)中,苏(俄)、美、英、中可都是抗击法西斯的主力,法国呢?一投降希特勒的丢人国家,凭啥也进入"五小强"了?还不是戴高乐手段高强嘛!没有戴高乐,法兰西还不定混成啥样呢!

战后的戴高乐,更猛。法兰西局势一塌糊涂,国内各党派乱打,国外殖民地闹腾,戴高乐雄风再现,于1958年创建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当选为首届总统。今天的法国,就是戴高乐创建的这"第五共和"。戴高乐足足执政10年,使劲发展法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处处和美英对着干。在他的努力下,法国成为继苏美英之后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美英不是讨厌苏联和新中国么?戴高乐偏偏对苏联示好,还偏偏喜欢毛泽东,他领导法国在西方国家中第一个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1964年);法国不是和德国一直是世仇么,从普法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都打得头破血流,而戴高乐偏偏和联邦德国(西德)总理阿登纳亲密握手,实现法德和解(1963年);美国不是在欧洲整出来一个"北约"组织么?戴高乐一声令下,法国退出"北约"(1966年),让美国和英国他们玩去吧,老子不奉陪了;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不是一直闹独立么,戴高乐说,好,我不管了,同意!独立去吧(1962年)!

经过戴高乐的一番拳打脚踢,法国终于又恢复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毛泽东主席就称赞他是"反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不屈战士"。虽然后来由于法国经济出了问题导致1968年的"五月风暴"(法国学生和工人集体"造反",全法趋于瘫痪),昔日的救国英雄戴高乐也被迫下台,但是当21世纪法国人评选自己历史上的第一伟人时,戴高乐依旧当选。这说明,法国人也不"糊涂"嘛!。

和20世纪的戴高乐相比,19世纪的拿破仑对世界的影响力肯定更大,不过拿破仑之前,法国就已经是欧洲强国了,18世纪的"太阳王"路易十四时代,法兰西就相当无敌,巴黎就是繁华大都市。而拿破仑时代之后,尤其是德国的崛起,使法国混得一天不如一天,尤其是军事方面,法国军队打得都是些什么破仗啊!而戴高乐,在法国已经完蛋的糟糕局势下,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愣是把法国又变成了世界大国。相比于拿破仑,戴高乐的奋斗,更难呀!而且在法国人心目中,拿破仑再牛逼,也终究是战败了,滑铁卢是他们的耻辱呀。而戴高乐执政时,美英还真不敢把法国怎么样。戴高乐去世后,留下了一个依旧强大的法兰西。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戴高乐成为法国总统后为何首先选择访问中国?

全文共 2367 字

+ 加入清单

早年戴高乐带着重振家族的愿望参与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凡尔登战役期间,戴高乐负伤被俘,在战俘营里呆了3年3个月,而这也正式戴高乐的“空闲期”,让他深刻的认识到了武器革新对战争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思考军队的建设方向,并且著作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敌人内部的倾轧》。

当然,“不安分”的戴高乐谋划了7次“越狱”。虽然均以失败告终,但绝不屈服的精神让他不仅拥有了众多的“粉丝”,也成为他日后抵制传统军事理论和权威的精神动力。尤其是经历了两年的俄波战争,让他对法国军队的体制深恶痛绝。

当军校教员,对传统教学进行大胆改革。

两年援助波兰的经历,戴高乐运用精明有效的战术,取得了多次战斗的胜利。特别是其丰富的军事理论,让波兰和法国军方均认为,这是一个当军事教员的“好材料”。不久,戴高乐被调派到法国圣西尔军校当军事历史副教授。

毕业8年后,能再次回到母校并成为教员,让戴高乐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更让他高兴的是,其小家与“忘年交”——贝当元帅的家很近,俩人经常探论军事变革的问题,这让戴高乐对教学工作充满了信心,对旧军队的改革先从授课开始。

尽管戴高乐在德国战俘营,经常给各国军官战俘讲述历史课,也曾承担着波兰军队基层军官的战术理论课,有着丰富的授课经验,但近2米的身高、怪异的举止和“公鸭子”一般的嗓音,让初次听课的学员们极不适应,并以此为乐。

俗话说得好,“瑕不掩瑜”。很快,学员们从他激昂、感性的授课方式中,领略出一个演说家的风采,过去呆板的历史课居然生动了起来。常常是下课铃响了,学员们才将思绪从历史的长河中拉回到现实。戴高乐富有感染力的课深受欢迎。

闲暇之余,戴高乐开始系统地对传统军事理论进行大胆的改革,并对坦克在未来战场上的运用进行预见性的设想。他的意见得到贝当元帅的认可和支持,“志同道合”让二人的关系更加紧密。为表示敬意,其儿子的名字也取自贝当名字的一部分。

军校的教学活动,让戴高乐更加重视知识的重要性。为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他选择到军事学院深造。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贝当元帅的鼓励,在他看来,这是一所培养高一级别指挥官的高校,他希望戴高乐将来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出版《敌人内部的倾轧》,抨击法国军队旧有传统和诟病。

初到军事学院的戴高乐,很快发现这里的学术氛围十分“迂腐”。课堂上依然在传授着阵地战的战术理论,完全忽略了坦克运动战的作用。让他略感欣慰的是,他的《敌人内部的倾轧》一书出版了,其中涵盖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军事思想。

首先,强调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不可取代的历史。通过对德国日耳曼民族特点的分析和梳理,并结合一战期间欧洲各国“争权夺利”的过程。他认为,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应该尊重各国的文化和传统,意识形态的斗争也是无法改变各国特有的历史。

也就是说,强调国家独立,各国管好自己的事情,不要干涉他国内政。也正是基于对其影响极深的观点,1964年,戴高乐宣布法国与中国正式建交,这是西方社会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资本主义国家。

其次,一战德国的失败,源自军队的独裁。当时的法国军队十分推崇德军的管理体制,而这正是戴高乐要批判的。他认为,德国军事当局以军事独裁的形式,剥夺民众权益,军官们横行霸道,不尊重政治制度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戴高乐更加强调的是,军队凌驾于国家之上是十分危险的。他认为,只有国家才能代表民族利益,军事行动应服从国家的需要。他指出,一战期间,法国的议会、公务员、司法部门都服从以霞飞的总参谋部,明显得与德国的军事独裁类似。

在当时,这本书所倡导的军事思想,与法军上层的想法是完全对立的。说白了,戴高乐就是在利用德国问题,“指桑骂槐”式的抨击法军上层。这也是他对法军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开始,但随之而来的“打击报复”让他怒不可遏。

临近毕业,遭到战术教研室主任的报复。

戴高乐在军事学院与守旧的“学究们”进行着抗争。尤其是战术教研室主任,一个教条主义战术理论的坚定支持者,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戴高乐却是坦克战、运动战的倡导者,强调灵活战术的运用。俩人可以说是“针尖对麦芒”,互不妥协。

然而,“以下犯上”的结果,“倒霉的”只能是戴高乐。临近毕业,学院以学员参加实战演习的效果,作为毕业成绩的等级划分。这让戴高乐暗自高兴,在他看来,这是展示自己战术素养,证明自己理论正确的大好机会。

在指挥室里,戴高乐指挥一个军作战,极力避开阵地战,运用长途奔袭的战术,不仅扭转战局,而且将战术教研室主任扮演的“对手”分割、包围、歼灭。可是,在评定等级时,主任坚持给他“及格”成绩。这让戴高乐愤怒不已,破口大骂。

首先,及格的成绩让他感到无比的羞辱。在平时的学习中,戴高乐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最后演习也是完胜对手,大家都认为他应该得到优秀,结果却事与愿违。这样的成绩让他无法接受,这不仅是对个人学习能力的抹杀,也是对其新理论的否定。

其次,“学究们”的公报私仇。凭借超人的记忆力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在各科笔试中,戴高乐的成绩都是优秀。但其所表露出的“反叛”态度,让“学究们”对他早就“怀恨在心”。在关键的毕业考试上,故意“下绊、使坏”,让其难堪。

更让他愤怒的是,尽管贝当元帅听说此事后进行“干预”,但也只是给了一个“良好”成绩,这意味着他将失去到总参第三局的工作,那可是戴高乐梦寐以求,更好发挥他战术特长的地方。这样的成绩,他只能去做管理后勤的工作。

这是戴高乐自一战中被俘后,人生中的第二次沉重打击。他怀着委屈和愤恨的心情向贝当元帅辞行,贝当对他的遭遇深表同情,答应设法为其安排一个合适的职位,并愤恨地表示,总有一天要和军事学院的“学究们”算账!

大家是否有这样的体验?当一个好的想法得不到领导的认可,你会十分的沮丧和无奈;当一篇好的建设性论文遭到周围人的抨击,你会愤怒的据理力争,但又往往无功而返。看来,戴高乐对法国军队的改革之路任重道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若是没有戴高乐,如今的法国会怎样?

全文共 2760 字

+ 加入清单

法国戴高乐的声望绝对不比拿破仑差。虽说戴高乐没有拿破仑的那句经典名言“男人通过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但是戴高乐让法国人为之敬佩与感动之处在于若是没有戴高乐不顾生死,而是像他的上级贝当那样,以及整个维希政府的厚颜无耻,甘于寄人篱下当个可耻的汉奸,那么今天的法国绝对不会是联合国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之多也就是个无足轻重的二流国家。不仅在国际上没有发言权和影响力,整个国家也会被欧洲和世界人民看不起。高卢雄鸡更不是雄鸡,而是人人厌恶的阉鸡。

正因为有了戴高乐这样一位为了国家和民族舍生忘死的人,把自己的一切都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执着信念。才有了他,以及和他有着共同理想的一些人,冒险逃出已经被德国军队占领的首都巴黎,一路向西横渡英吉利海峡到了英国。甚至不顾自己的影响和官级(他当时只是一个准将军衔,而法国当时最高的军衔为元帅),远远达不到和英国政府首相丘吉尔起平坐的状态。他去求见丘吉尔希望得到他的同意在英国广播电台发表《告法国人民书》的演讲。丘吉尔在百忙之中接见了戴高乐,戴高乐一五一十的告诉他的来意,丘吉尔愣了好一会,根本不相信戴高乐有这样的号召力的,以半开玩笑地口气说“将军阁下,你觉得你能代表法国吗?”面对丘吉尔的质疑,戴高乐自然听出了他话里有话,思考了很久,他从容不迫地说:“当然能!我将代表法兰西为自由而战,直到把德国侵略者赶出国门。”

丘吉尔之所以用调侃的口气和戴高乐说这一严肃的话题,是因为俩人曾经共过事,彼此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丘吉尔还是感觉戴高乐级别不够,在法国知名度不高,不足以让法国人民相信他。可面对戴高乐对祖国的赤子之爱,又极为理解,那就做个顺水人情吧,你既然想在我们国家电台发表演说,行,至于效果是不是真的好,那就看以后的进展吧。于是,丘吉尔同意戴高乐在英国极具世界影响力的英国广播电台发表《告法国人民书》的演讲。因为,当时的英国正面临着德国军队要强度英吉利海峡的巨大压力,自由法国属于决不投降的法国人,多一个盟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强的心理,丘吉尔才满足了戴高乐的这一愿望。

1940年6月18日这一天,将永远铭刻于法国的历史。戴高乐在英国广播电台(BBC)发表了题为《告法国人民书》,要求所有不想当亡国奴的法国人团结起来奋起抵抗德国侵略者。

当戴高乐擅自代表法国政府发表奋起抵抗德国侵略者的演讲,很快风靡了他的祖国。这让自羽为自己是法国唯一合法政府的维熙政府,恼羞成怒,对戴高乐进行了缺席审判,当庭宣判戴高乐死刑。戴高乐当然知道自己这么做肯定会有上述结果的,可在戴高乐的心里,对他宣判死刑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他要的是尽快组建一支敢于同侵略者战斗的新型的法兰西军队。他的征兵令通过各种途径传到法国热血青年的心里,不愿当亡国奴的法国青年利用各种方式汇聚到“自由法国”临时政府所在地的英国首都伦敦,戴高乐把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称之为“自由法国军队。”

军队建立起来了,力量不是很强大,但是,戴高乐考虑到这是法国政府的军队,决不能参照英国军队中外籍兵团的待遇,听任英国人指挥,必须拥有自己的国别和独立性。丘吉尔慎重的想了想,好吧,反正你就这点人,看你能成什么气候再说,也就满足了戴高乐的要求。

仅仅有了军队,还是不够的,既然已经担当起反抗德国侵略的重任,就要敢于同伪政府分庭抗礼,自戴高乐发表《告法国人民书》后,成立自由法国政府的筹备工作就在紧张地运行之中。1940年6月28日自由法国政府成立,戴高乐被一致推举为新政府主要领导人,全面领导法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抗击德国侵略者的斗争。新政府刚成立,英国政府就在第一时间宣布承认戴高乐为自由法国的领袖,给足了戴高乐面子。

自由法国政府成立后,是在法国政府投降,自然而然的意味着法国大部分海外殖民地,同步归属于投降后伪政府的管辖中,自由法国的独立和主权已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强国或大国地位。面临如此的窘境,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给自由法国的生存客观上带来了帮助,但是美国、苏联和一些盟国仍然拒绝承认戴高乐为法国的合法政府,尽管戴高乐作出各种保证和承诺,依然无济于事。

主要原因为当时的西方国家都实行了一人一票的普选制,戴高乐担任自由法国政府的最高领导人没有来自民主选举,合法性存疑;更为主要的是,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政府不是在自己的国土上运作,军队实力和盟国相比简直不在一个量级,更为不堪的是自由法国军队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后勤保障都由盟国提供,自身没有任何造血功能。面对诸多艰难的处境,戴高乐不惧人微权轻,寄人篱下带来的难堪,没有消沉他的意志,更没有放弃实现他的目标,没有忘记为法国创建丰功伟绩的使命,忍辱负重,竭尽全力为法国争取应有的利益。

当然,还因为由于这一尴尬的处境,自由法国政府不被盟国承认的无奈,各大国的各项重大决策他只能事后得知。特别是美国参与欧洲战场并成为主导,那些趾高气扬的打了一场又一场大胜仗的将军,更不把他放在眼里,在诸如巴顿将军们看来,就这样的人,就这样的几条破枪的军队,也不知道打死几个德国佬,还敢在我面前装老大。可是,戴高乐怎么不知道他们的高傲和对自己的冷漠,但为了让法国尽快从德国的铁蹄下获得解放,置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戴高乐,暂时放下了个人的荣辱和尊严,同盟国的将帅们努力周旋着。

1944年6月6日,反击德国法西斯的最大一次战役诺曼底登陆战役胜利后,戴高乐强烈要求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把盟军的进攻路线重点放在巴黎。这让艾森豪威尔很不开心,因为他和参谋部已经制定好的作战计划是绕开巴黎,直接向欧洲东部进军和苏联红军齐头并进直捣柏林。因为,在艾森豪威尔看来解放法国是要消灭维希政府,如同解放希腊之类国家,有点打草顺带着逮兔子的意思,在美国人看来自由法国政府,那能叫政府吗,简直就是一个乡镇级别的办事机构,哪能享受战胜国高大上政府的政治地位呢。

可是,戴高乐当然不能认同艾森豪威尔的看法,在这位盟军总司令面前痛说自由法国政府的革命史,还真的感动了艾森豪威尔。好吧,分派一支部队和自由法国政府的军队一起去担负解放法国的重任吧。1944年8月26日,当戴高乐率领自由法国政府的军队穿过香榭丽舍大道,以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姿态,接受人民的欢呼,才知道戴高乐为了法国的荣誉和地位所付出的辛劳。

正是有了戴高乐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的敢于担当,最终赢得了同盟国的理解和尊敬,终于在1944年10月23日,自由法国临时政府才终于被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四大强国承认。更是得益于这一基础,为日后建立的联合国法国成为五常之一水到渠成。

可以说戴高乐毕其一生为了法国国家的荣誉和地位而战,才使得他至今在法国人心目中始终处于非常崇高的地位,就连2005年法国国家电视二台举行的“法国十大伟人榜”评选,戴高乐是十大伟人里得票最高的“法国伟人”,无疑,就是最好的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法国人对戴高乐有哪些争议?戴高乐真的是法国的民族英雄吗?

全文共 1628 字

+ 加入清单

1945年11月13日约有555名代表在戴高乐率军解放巴黎一年半之后一致宣布戴高乐为法国临时政府的总统。这一次选举是在戴高乐飞离战败国,宣布自己为自由法国领导人之后4年举行的。有趣的是,维希政府在1940年的时候就判处了戴高乐的死刑,而在1944年的时候该政府的领导人贝当也被同样判处了死刑,之后经戴高乐授意改判无期徒刑。

众所周知,戴高乐是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将法国从二战的泥潭之中拉出并跻身战胜国行列。可与任何历史人物一样,他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后世的人们该如何客观、公正评价戴高乐呢?在子渊看来,这就必须要研究他的出身以及当时的历史环境,这样才不会落入以史论今的窠臼之中。

戴高乐出身于军人世家,父亲是法国陆军保守教权主义的代表人物,崇尚服从、忍耐、集权的价值观。父亲的一切影响着他日后的军旅生活。首先戴高乐是优秀的军人,在“一战”期间为国家英勇而战,勇猛杀敌多次负伤,期间被俘但始终保持军人气节和对国家的忠诚。“二战”来临前,戴高乐开始研究新的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并提出了“集中装甲部队进行机动战争获取的胜利”的超前军事理论。

受制于当时军界主流思想,他的理论并未引起重视,甚至连他的老上司、“一战”英雄贝当元帅都认为他就是“胡思乱想”,期间还阻扰戴高乐晋升为将军。不过,戴高乐却坚持不懈,不断游说法国陆军高层将领。直到“二战”最后一刻才成功说服陆军高层组建了独立建制的装甲部队。可惜一切太晚,德国西线攻势已经开始。

在军事理论上面,戴高乐与德国“闪电战”战术可以相提并论。也正是因为法国陆军高层最后认可了他的理论,使他在这时积存了一些威望,于是被危在旦夕的法国雷诺内阁任命为国防部副国务秘书,成为陆军第四号人物。可这时法国却在德军的攻击下,迅速沦陷了。

法国沦陷后,戴高乐随即前往英国组建了“自由法国”,继续抵抗德军。这一时期,戴高乐的身边有了第一批追随者,促使他的政治资本越来越雄厚。这一时期他是被盟国认可的唯一法国代表,但因为法国本土沦陷也使法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下降。时常,戴高乐出席国际会议都是在罗斯福和斯大林轻蔑的态度下与会,而戴高乐本人对这种态度非常不满,坚定了他复兴法国的愿望。

“二战”结束后,因为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坚持抗争,使他受到了法国本土人民的普遍欢迎。戴高乐想籍机会来改造法国,将法国的种种弊端清除掉,来实现法国的复兴。可是,他这种政治思想与当时的法国政治环境不符,因此在政界的迫使下他提前“退休”了。

在这种情况下,戴高乐根本没有任何复出的机会,可是在政党日益混乱的政治斗争下使法国遭受了空前的危机,如1953年丢失越南;50年代中期法属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兴起等事件,致使当时的法国政府逐渐失去民心。很快,人民开始怀念为法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戴高乐,在法国军队的拥戴下他重新获得了总统宝座。戴高乐也成为法国军队与政府相互斗争的最终胜利者,并且依靠军队的支持获得了改造法国的权力。

戴高乐出任总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集权。他为了结束各政党之间无穷尽的恶斗,通过支持者的运作,极大的增加了法国总统的权力。同时,他大力宣扬军方的“民族统一和民族梦想”。为此,还不惜与英美交恶,于是在1960年退出北约,拿回军队指挥权。可是戴高乐又与军方想要的“法兰西第三帝国”不同。可见戴高乐无意做一个“拿破仑”,也不是人们所认为的“新拿破仑”。

戴高乐是非常现实的人,他能认清时下的法国是一个什么样状况,非常爽快的承认了法属各个殖民地的独立,最后也承认了阿尔及利亚的独立。戴高乐可以说是用自己的世界观来改造法国这个国家,可是他并不恋权,当有人反对、抨击他时,他也正好借机下台再次“退休”。

可以说,戴高乐见证了法国从世界帝国跌落成为地区强国的过程,但同时他也是这个过程中对法国来说最好的保卫者,保卫了法国免遭更大的冲击。所以,戴高乐尽自己所能,做到了在当时历史环境背景下,所能为法国做的一切。可以这么说,在当时没有任何一个法国人可以比他做得更好,后来也是。

展开阅读全文